出版物

  • 危险的中俄协约

    中俄领导人虽不能始终达成一致意见,但两国不断深化的合作关系和共同存在的对美国的不信任局面却将长期不变。遗憾的是,几乎没有迹象表明美国领导人知道如何掌控这一新局面,更不清楚如何在非西方国家发展壮大的背景下管理大国之间的竞争。

  • 处在十字路口的上海合作组织:来自莫斯科、北京和新德里的观点

  • 中国转向普京心腹

    • 陈 寒士
    • 《外交政策》

    目前俄中伙伴关系停滞不前。然而,习近平通过优惠贷款和私下能源交易俘获了俄罗斯总统核心集团的芳心。

  • 俄罗斯是否应该对中国的远东计划心生畏惧?

    • 陈 寒士, 维塔· 斯皮瓦克

    中国与俄罗斯最近签署的合作备忘录令俄罗斯人对中国在远东地区的“殖民计划”担心不已。然而,对形势进行仔细分析的结果表明,俄罗斯毫无理由担忧中国的工业扩张计划。

  • 中俄将引导非西方国家重建世界秩序?

    9日,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出席了俄罗斯纪念卫国战争胜利70周年红场阅兵式。为抗议俄罗斯在乌克兰危机中的行径,西方国家领导人选择拒绝出席俄阅兵仪式。秉着礼尚往来的原则,9月,普京将会前往北京参加中国抗日战争胜利和二战结束70周年的纪念活动。

  • 当下俄美关系恶劣于美苏时期

    西方国家对俄罗斯的经济制裁虽然对其造成沉重打击,但却也伤害了一同发起制裁的欧洲的经济。俄罗斯和西方的冲突是长期的,目前解决冲突不可能,重点是如何控制冲突。

  • 组建能源联盟,寻求美好未来

    德米特里•梅德韦杰夫以俄罗斯总理身份对中国的首次访问将进一步加强北京与莫斯科之间的能源关系。特列宁认为,这样一个在本质上属于务实的关系也具有某种能源联盟的特征。北京与俄罗斯石油公司及俄罗斯最大的私人天然气生产商诺瓦泰克公司的交易都标志着中俄能源贸易可有效地转化为能源联盟。作者指出,这种联盟是双边关系不断增长的产物,同时它也反映出全球能源市场的发展方向。

  • 俄罗斯—日本反中联盟不切实际

    日本首相安倍晋三近期对俄罗斯的访问引发了外界的议论。在诸多对安倍访俄意图的猜测分析中,特列宁认为,妄想通过日俄结盟来牵制中国的意图是不切实际的。因为俄罗斯的行事风格特立独行,始终谋求一种平衡的态势,力求使其经济和政治关系实现多样化,以便使自身获得更多的选择机会。

  • 中国、俄罗斯和美国——转变中的地理政治平衡

    从叙利亚到伊朗再到朝鲜等大量的国际议题,俄罗斯和中国已在进行更为紧密的合作。乍一看,中俄这种关系不错,双方都满意。然而,它可能很快会来到必须做出某些艰难抉择的转折点,尤其是对俄罗斯而言。作者认为俄罗斯要将其定位为欧洲—太平洋国家,不仅仅关注对岸的中国,也要关注跨海的日本和韩国,以及跨洋的北美和澳大利亚。

  • 受伤的巨人

    • 2011年12月30日

    毫无疑问,刚刚结束的这一年将因“阿拉伯之春”为人们所铭记。但历史可能证明,另一个场景会更具重要意义,即萨科奇总统致电胡锦涛主席,请求中国人出钱支持以拯救欧元。美国已经表态他们不会出钱。萨科奇的这个电话象征着大国关系的三个历史性转变:欧洲计划的脆弱和危险、中国的崛起和美国时代开始没落。美国和欧洲都是受伤的巨人,他们内部的统一和恢复健康对于保持现有国际秩序——确保和平与繁荣——是至关重要的,甚至连权力钟摆逐渐摆向的中国人也知道这一点。

  • 拉加德加冕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教训

    • Moisés Naím
    • 《赫芬顿邮报》(Huffington Post),2011年6月10日

    作者认为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刚刚经历过两次强“地震”:其总裁多米尼克•斯特劳斯•卡恩(Dominique Strauss-Kahn)的被捕,以及对继任者的争议。第两次“地震”显露了两个吸引眼球的事实。第一个事实是几乎可以肯定法国财政部长拉加德将成为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下任总裁;第二个事实是金砖五国(巴西、俄罗斯、印度、中国和南非)比实际更有潜力。

  • 本•拉登之死指明了走出阿富汗困境之路

    奥萨马•本•拉登之死使得奥巴马总统有机会强调同塔利班开展和平谈判,并能够逃离阿富汗这一困境,但其对全球恐怖活动以及跨国圣战组织所带来的威胁的影响是有限的。作者认为以下四项早期经验必须予以考虑:基地组织的势力并未明显削弱;本•拉登之死对阿富汗战争影响不大;巴基斯坦也不会做出重大转变;奥巴马有机会推动同塔利班的谈判。

  • 吉尔吉斯斯坦:对共同安全的考验

    前美国驻俄罗斯大使詹姆斯 •F. 克林斯(James F. Collins)在本文中分析了吉尔吉斯斯坦危机的形势,并建议美国和北约不仅要向吉尔吉斯斯坦临时政府,而且要向它们在该地区的天然合作伙伴——集体安全条约组织和欧安组织——伸出援手,以显示它们关心欧亚地区安全问题的诚意。

  • 美国应避免在吉尔吉斯斯坦问题上搞幕后交易

    • 2010年04月27日

    卡内基国际和平基金会俄罗斯与中亚项目高级研究员玛莎•布里尔•奥尔科特(Martha Brill Olcott)在本文中提醒避免介入任何关系到吉尔吉斯斯坦命运的幕后交易,并分析了吉尔吉斯斯坦的政治形势。

Please note

You are leaving the Carnegie–Tsinghua Center for Global Policy's website and entering another Carnegie global site.

请注意...

你将离开清华—卡内基中心网站,进入卡内基其他全球中心的网站。